河南雨灾之后,警惕新一轮传染病!“预防方”转给所有人

发布时间:2021-07-29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840

 

自7月17日以来,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,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暴雨或大暴雨。从7月17日到22日,河南省有39个市县累计降雨量达到当地常年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。郑州、鹤壁、安阳、新乡等19个市县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,其中郑州市的二七区尖岗气象站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696.9毫米,超过郑州全年平均降水的总量640毫米。

 


 

气象专家表示,目前来看,此次降雨过程呈现出累计雨量大、持续时间长、短时降雨强、降雨极端性突出等特点。并且,这场“千年一遇”的降雨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形式稳定、水汽条件充沛、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和对流“列车效应”明显等原因形成。

 

7月16日以来,河南省洪涝灾害已造成郑州、新乡等16个市、150个县市区1366.43万人受灾,73人遇难,累计紧急转移安置147.08万人

 


 

洪涝灾害发生后,由于水源污染、人员集中、因疲劳而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原因,洪水泛滥往往也是疾病爆发的预兆。

 

因为供水系统毁损、食物安全难以保障、居住条件受到破坏、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,人口流动性加大、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,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。

 

据数据显示,在发生洪灾的1996年和1998年,湖南省传染病、肠道疾病、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均是非灾年的3倍以上。

 


 

谨防洪涝灾害后的传染病

 

01

皮肤病

发生洪涝灾害以后,在前期在抢险救灾的过程中,最常出现的是皮肤的损伤、皮肤的感染、湿疹的发生,还包括救疫人员由于天气炎热出现的局部湿疹的突然加重的情况,这是洪灾前期的常见情况。

 

02

肠胃疾病

除了皮肤疾病,因落水淋雨会引发大面积的感冒、流感,在洪灾后会出现肠道传染病及其他胃肠疾病。在洪水慢慢水落以后,可能引起灾害病种类也会增多。最常见的像钩端螺旋体病,急性胃肠炎、菌痢,还有由于高度的紧张以后,出现的应急心理障碍,这些某种程度上比传染病更为严重。

 



03

伤寒和副伤寒

伤寒、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、乙、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。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,常呈暴发流行。临床上以持续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特征性中毒症状、脾肿大、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。肠出血、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。

 

04

细菌性痢疾

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,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主要表现为畏寒、高热、腹痛、腹泻、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,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。菌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,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,污染食物、水、生活用品或手,经口使人感染;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。生活接触是引起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,水、食物污染常引起暴发。

 

预防传染病做好这三点

 

01

要做好饮用水源保护,搞好饮水卫生。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,做好水源保护,防止水源污染。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,确保受灾群众喝上合格饮用水。

 

02

注意饮食卫生。做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,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,不使用污水洗瓜果、碗筷,不生吃海水产品,不喝生水,生熟食品要分开,食物要煮熟煮透。

 

03

洪水退后,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,及时清除处理垃圾、人畜粪便,开展内外环境消毒和卫生处理工作,做到洪水退到哪里,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,消、杀、灭工作就跟到哪里。

 


汝阳城区在对街道进行预防性消杀

 

保护肠道,提升自身免疫力

 

因暴雨洪灾后,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出现非常惊慌的状态,极易引起身体不适,这时候需要充足的休息以及饮食上的注意。

 

睡眠充足,补充VC,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免疫力,面对灾害身体免疫力强的话也是可以保障一部分你的生命安全。

 

灾害过后需进食容易消化的食品。如果一天没怎么吃饭,这时候是不可以吃油腻的食品!这时候如果饮食上过于肥甘厚腻,会导致消化道疾病、呼吸道疾病,甚至一些传染病的暴发,所以要尽量保持清淡饮食。

 


 

有些人过于紧张,导致自身消化系统紊乱,便秘、拉肚子等健康问题让你困扰,需放松心情对待。

 

适时补充云芝猴头菇压片糖果、益生元、维生素C等食品可以帮助您调理肠道,缓解洪灾过后的身体不适。

 

面对灾情,我们不可大意!风雨过后必有彩虹,相信在全国人民上下共同努力,我们一定会战胜灾情!

 

 


 

 

撰写:爱笑爱吃爱给身边人种草的欣欣子

图片来源于网络